曹溪一滴水 涨起十八滩 | 中华汉传佛教学修哲学逻辑之引言
中华汉传佛教,以禅宗为典型,重视戒定慧三学。另如净土宗、天台宗等,亦特色显明。太虚大师就说: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。或者说,在禅宗、禅道、禅学、禅修。禅学禅修,学修一体,意在身心合一、知行合一、天人合一,达到一心不乱、一念不生,从而明心见性、超越解脱。那么,汉传佛教学修哲学的逻辑,或者说次第,是怎么样的呢?既然,禅宗、禅道、禅学、禅修,就是汉传佛教的特质,那么,我这就聚焦禅道禅修哲学,试述其逻辑,抛出砖引来玉。
北宋的苏轼,是位大居士,他写过:“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”南宋《大慧禅师语录》中有句:“凭师一滴曹溪水,四海为霖报我皇。”
那么,这一滴水是什么水?又是什么味?以我认知,就是中国佛教汉传禅法的水,就是汉传禅法的味。
宿世因缘,1984年,我于浙江杭州灵隐寺皈依佛教,皈依师为白云长老。1985年,我于江苏常熟兴福寺剃度为僧,剃度恩师为悉明长老。1987年,于慧能祖师住持与弘法道场之广东韶关曹溪南华寺受具足戒,授戒恩师为虚云老禅师的高足本焕长老。1996年,于上海圆明讲堂接法,嗣法圆瑛禅师的入室弟子明旸长老,为中国汉传佛教临济正宗第42代、曹洞正宗第48代法脉传人之一。
期间,于中国佛学院南京栖霞山分院亲近茗山长老,于北京中国佛学院亲近传印长老。
中华佛教汉传禅法,由曹溪六祖慧能发扬光大。慧能祖师直指人心,偈曰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”强调自性本来清净。《六祖坛经》中说:“佛向性中作,莫向身外求,自性迷即是众生,自性觉即是佛。”
虚云禅师是近代禅门泰斗,兼挑五宗法脉。他承嗣六祖大师禅风,指出:“本来你我都是一个心,只因迷悟有关。”
圆瑛禅师,1906年于宁波接法慈运禅师,为临济宗四十世,禅宗天童法脉。1927年他再于福州雪峰崇圣寺接法达本禅师,为曹洞宗四十六世,禅宗雪峰法脉。雪峰义存禅师为六祖慧能之六传法嗣,直承祖师玄旨,雪峰义存禅师言道:“大藏教中,一切经论,千般万般,只为一心,祖祖相传一心。”
天童法脉自明末清初,发扬临济禅师“自性本自具足”“无位真人”之玄旨,中兴临济宗,是中华禅门的主要法脉之一。
几十年来,得益于佛陀的经典和祖师们的圣典教诲,我认为,汉传禅法有其殊妙的理论架构、实践途径,以及境界预期。只是,经律论浩如烟海,诸佛菩萨以及祖师的法门学修便千千万万,根基浅者,虽然有心学修,却无所适从,不知从何入手,不知如何选择,为了化繁为简,为了多中择少,从而深入浅出,精准学修。本着感恩与报恩的心,这恩尤其是指国家恩、众生恩、佛教恩、师长恩。这里,以我禅法传承与学修经历及体验为基础,从个人认知与验证的角度,对汉传禅法作些纲要介绍。该介绍的出发点,为了将汉传禅法的殊妙以契时代因缘与根机的文字般若给予说明,为兴趣者们提供一定层面与一些侧面的学修方法与次第,作为学修汉传禅法者的参照与参考。特别要说明的是,因为这是一本禅法学修的参考参照之书,由于本人的学修浅薄,所以,所提供的方法与次第,皆以佛陀与祖师们的经律论圣典为依据,也就是,述而不作,只做话事人,只做传声筒。
在本书中,汉传禅法基于佛教八宗,即唯识宗、三论宗、天台宗、华严宗、禅宗、净土宗、律宗和密宗,主要指慧能祖师禅法,以《六祖坛经》为基础。后慧能祖师时代,中华汉传禅法一花开五叶,结果自然成,也就是形成禅门五宗:沩仰、临济、曹洞、云门、法眼。
综合中国佛教八宗与慧能祖师禅法五宗,我以为,汉传禅法主要可以归结为四大种类,即默照禅、看话禅、止观禅、念佛禅。那么,如何修学这四大禅法?当然,各大禅法,各有方法,各有次第,专学专修者可一门深入,深究细参。不过,我想,针对特定人群,为了方便,如非专业人士,如非时间充裕人士等,亦可尝试如下原则,简约学修,如方法得当,亦不难登堂入室。
一、学修第一步:奠定学修基础,即皈依佛法僧
万事开头难,但万事也开头易。修学禅法,也是如此。虽然,学修禅法,无需信仰,但如信仰,不是更好吗?如要信仰,免不了需要皈依。皈依三宝,这是信仰的基础、基本,也是依止、依归。三宝即佛法僧,佛为觉悟、法为真理、僧为清净。
二、学修第二步:明确学修目标,即健康身心灵
提出问题是为了寻找答案,找出答案是为了解决问题。我们学修禅法,不为学修而学修,而为解决身即生理难题,而为解决心即心理难题,而为解决灵即灵性或灵魂的难题。作为凡夫,身心灵是有难题的,是不健康的,或亚健康的,甚至是行尸走肉式的或病入膏肓型的,我们凡夫的身心灵很多问题需要解决,存在无限的提升空间。
也就是,我们学修,要治我们的身,达到善;要治我们的心,达到和;要治我们的灵,达到圆。善,解决现实社会问题,也就是要达到诸恶莫作;和,解决生命情感问题,也就是要达到众善奉行;圆,解决灵性的净化与提升问题,乃至解决生死问题,也就是要自净其意。这也提示我们,我们的修学在哪儿用功?要在身心灵上用功。这身心灵,是我们用功的法器。这法器,一旦用功得法,将趣入佛教的终极道路与境界,证得佛性,超越解脱法器自身,从而,终极去处有望。
三、学修第三步:践行学修次第,即趣向五大阶梯:
(一)信愿行
“信为道源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根。”学修禅法,以信为基。信即大信心,信任佛法僧,信仰佛法僧。心中无信,何来感应?信的基础上便是愿。愿即发愿、誓愿,为大愿力,也就是树大理想,表白诉求。愿的基础上,便是行,行即大行动,乃行动力、实践力。如何行?答案之一是闻思修。
(二)闻思修
虽然,禅法是不立文字、教外别传、言语道断、得诠忘言。但那是对好根机,境界高阶者而言,作为凡夫,学修禅法还是要广博多闻,如听经闻法。慧能祖师听人诵《金刚经》到“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”便有所得。观音菩萨就是以“耳根圆通”“闻声救苦”或“寻声救苦”而著名。圣贤尚且重视多闻,何况我们凡夫呢!闻后要思,中国佛学院便以“多闻多思”为院训。高僧大德多是伟大的思想者,坐禅之中的“静虑”“冥想”“参”,其实也有静思的含义在其中。修,当然是指实修、实证、修炼、修证,也就是实践、践行。那么,如何修?答案之一是戒定慧。
(三)戒定慧
“修行戒定慧,息灭贪嗔痴。”佛教特别强调,佛灭度后以戒为师,戒为无上功德本。因为,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。佛教全集为《三藏》,戒律即律藏,占了其中三分之一。有戒才有定,戒是定的基础、前提。定:即一心不乱,一念不生;即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;即无念、无住;即不生、不灭、不垢、不净,不增、不减。定,在佛教学修中,是个重要的命题,被认为是“三学”之一,是个特殊的境界。佛教教义中,有两大翅膀,即慈悲与智慧,谓悲智双运。智慧是从定中来。智慧,亦简称“慧”,又叫般若,与知识有重大区别。知识从外学得,智慧从内修得。如何是慧?答案之一,即空有中。
(四)空有中
空在佛教,是重要概念,更为大千世界本质。何为空?不是空空如也、一无所有的空,而是指,万物终将灭亡,没有自性,本质是空,而且,是绝对的空,为此,谓真空。这空,蕴含着无常、无我、无主宰、有漏皆苦等。基于此,所以,才应看破、参透、放下、舍去。何谓有?这指世间万物,虽然本质空,但是,现在分析察验之,又是显现有的,如笔,如墨,如男人,如女人。但这不是真有,是假有,不是本质,只是现象,佛教亦谓之妙有。当然,也因为存在假有或妙有的万物,因此,我们也要珍惜之,重视之,以假修真,方便利用,提起、精进。何为中?中为中道、中庸、中和。真空和妙有,取其辩证,则为中。空与有,取其圆融,则为中。有中,才有和合、共生。在佛教,中是真理的彰显,是万物的尺度。那么,何为中的内核?答案之一,为善和圆。
(五)善和圆
善,可谓良善、善良。人之初,性本善。善是本性,也是佛性,是佛教伦理与道德的至高原则。所以,有谓:为善最乐,止于至善,乃至用词“善哉善哉”,以此表达赞叹与肯定。在佛教,善即和,佛教倡和、贵和,强调僧团的六和敬,六和即身和同住、口和无诤、意和同悦、见和同解、利和同均,以及戒和同修。为什么要和?因为世界因缘,众生因缘,互为联系,互为因果,同命运,共舟航。有和,才有和顺和平,才有和谐和美。圆即圆融、圆成、圆满。在禅宗,圆还是沩仰宗法门中的圆相。圆相,具足圆相,指绝对的真理,是生命与万物的实相,是法性,是真如,是拂子一挥,是如意一举,是锡杖一扬,是佛陀拈花与迦叶微笑,是我的登堂,是您的入室,是从此岸渡到了彼岸。
四、学修第四步:圆满学修境界,即圆成八大化现
我曾总结佛教有十大核心理念,即慈悲、智慧、忍让、包容、自省、忏悔、中道、圆融、和合、共生,其中,就有圆融。
圆融、圆成、圆满、圆相,从概念上看,很抽象,有何比较具体的体现呢?我认为,至少有如下八大化现。这八大化现,也是四大佛与四大菩萨的殊胜与功德,更是其象征与彰显。这八大化现,如果我们,能如《地藏经》所说那样,“至心归敬,瞻礼赞叹”,那么,就能“常在诸天,受胜妙乐”。这“八大化现”的核心内容,即:
(一)观音菩萨——大慈悲
(二)文殊菩萨——大智慧
(三)地藏菩萨——大誓愿
(四)普贤菩萨——大行动
(五)释迦佛——大坚忍
(六)药师佛——大健康
(七)阿弥陀佛——大解脱
(八)弥勒佛——大欢喜
这“八大化现”也可说是“八大示现”,就是圆的基本要素,也是我们学修要圆满的境界。需要说明的是,每位菩萨,每位佛,都具备这八大示现,而不是仅为其中之一。为什么针对每位菩萨或每位佛,其殊胜功德,我们仅列其一?那是因为,根据众生根机,突出其一,便于相应,这只是方便法门而已。而说“八大示现”,也只是基于众生的根机,为了便于众生,集中精力,依样学修。其实,每位菩萨、每位佛的殊胜功德何止这八种,而是千手千眼,千种万种也。菩萨与佛的自觉觉他、自利利他、自由自在、和合共生、圆成圆满、圆相证真,由此可见一斑。我们为什么要学做菩萨?学证成佛?就因于此呀。
本性法师简介
本性法师,福建省宁德市人。先后毕业于南京栖霞山佛学院、北京中国佛学院、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研究生院,获得硕士学位。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荣誉博士、中国巴利语系高级佛学院专业课教材编写组成员、评审组成员。
学术研究的主要领域为:中国汉传禅学禅法、佛教社会学、南传佛教《清净道论》与汉传佛教《楞严经》的比较研究、佛教教育与创新科技。现任中国佛教协会海外交流委员会副主任、福建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、福建佛学院院长、福建省开元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。兼任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大乘佛教研究中心中方主任。主编出版《圆瑛大师全集》《福建历代高僧评传》等。出版个人佛学专著《中华佛教禅门五宗》《中华佛教四大禅法》《中国禅法的跨国与跨界》等。出版个人学修《禅思录》与《禅旅记》逾十部。应邀于美国、英国、法国、日本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泰国、斯里兰卡等演讲中华禅学三十多场。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